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邓伟峰:君毅论学问之道

  摘要:君毅对学问之道的阐释,是把学问置于宇宙人生社会中来说明的。他在《青年与学问》一书中对读书之道、学问之阶段和方法,以及青年应当追求之方向等都作了清晰的论述。本文旨在对此作梳理,以明确儒家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君毅;读书;学问;青年

  君毅是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其丰富的学术著述中,他给我们展现了现代新儒家的另一种志趣,即围绕道德自我这一中心观念,结合西方哲学的伦理精神和佛学去证实儒家内圣的修养思想。在其一生的学术道路上,他力图论证和实践其学术宗旨,宣扬其道德理想和实践,这既是对儒家道德理想的一种尝试,也给儒家在当代的价值注入了某种新的活力。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关键人物,毅对于宇宙、社会、人生之大道都有深刻的领悟和阐述。他在《青年与学问》一书中对读书与学问做了细致的阐释,本文针对毅关于谈论学问之道和青年之理想作一定的梳理,以求明确儒家之理想在当代社会之新的价值。

  一、读书之道

  在《青年与学问》一书中,君毅对读书与学问的阐释,对青年认识和领悟学问大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君毅看来,成就自我就要合四时之气于人生,他最强调青年之重要,青年应如春风弱柳,细雨润新苗,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1](P2)。青年之所谓顺积中而英华外发,乃天地生机人类元气,这是一种天德。而若要使此天德真正体现于人生和学问之追求中,就不应骄傲,依自觉的努力,继天德以立人德”[1](P3)。读书即为最关紧要的事情。

  毅的分析,原只有自然宇宙人生社会一部大书”[1](P8),而这部大书需要我们依照什么路径去阅读呢?关于读书之必要,也无容置疑。人类文化的进步必然要求通过读书去沟通古今,认识人类文化之大体,增加我们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而自然宇宙人生社会这一部大书,实际上就是无数先哲用心灵去观照,并在书籍中凸显其价值和魅力。他这样讲到:一个心灵之镜子照不见的事物与真理,另一心灵之镜子可以照见。如果我们能透过书籍,而将无数的心灵之镜子所照见者重加反映,我们不是更能了解自然宇宙人生社会这部大书,而把我们之小镜子亦变成大镜子一般大了吗?”[1](P9)他以心灵之镜来比喻人类文化之精华,个人心灵之小镜子正是在读书中显现光辉。

  当人思想前人所思时,其心灵是凹镜。凹镜聚合一切来的光线。当人表出其思想,留给后人交与他人时,其心灵是凸镜,而分散出光线。重重叠叠的心灵之凹凸镜之互相反应,形成人类之思想史与文化史,人乃对自然宇宙人生社会中之真理,一步一步,更能达微显幽,而极深知远。”[1](P10)只有这样,在读书中读者与著者的心灵之镜之光明,互相渗透,使我们心灵自身化为重叠的凹凸镜,使我们的聪明智慧的光辉,能照察到更细微更深的自然宇宙人生社会之事物与真理,以心观照这自然宇宙人生社会中之真理,增加我们思想之深度,而致极深知远。书籍于人亦如春风弱柳,细雨润新苗,而青年人更是要以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到一世豪杰之气概”[1]P3),在书籍中反复映照我们的心灵,开拓出学问之道

  在具体的读书中,君毅在论述读书的难与易中,列出了几个要点:读书之道在于,你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读书读书之道重在领会书上文字背后所显现的宇宙人生社会之大道,而非停留在字句章节即书本身读书之道在于中和会通,融摄以明道,会通以创新读书不仅在悟道、体道,重要者,在贯通世界之大道而求与道为一之人生[2]所谓会读书,就是要使自己的先见与著者的成见会合而读出特有的意义。中和会通,融摄以明道,会通以创新其旨在拓展学问之道,创就完满大道。在君毅看来,读书非是为成一学者,而要坐能言起能行以致用,让真正能自己受用,在读书之乐中变化气质,化学者之书卷气为圣贤之气,渐渐胸中无一字”[1](P26),而临终之际,对平生所著书所从事之事业,皆视如人间之公物,于我皆若浮云过太虚,只还父母生我本来面目之身心于天地。”[1](P26)而这一过程正是学问大道之完全的阐释。而经过个人的努力,继天德以立人德之功亦得以实现。

  二、学问之阶段

  实际而论,读书的过程也就是做学问的过程,君毅给学问作了细致的分类,中国古训学为觉,或训为效。觉是觉悟,是知;效是效法,是行。一切由未知至求知,由未觉悟至求觉悟,由未效法至求效法,由来行至求行,皆是广义之学。此广义之学问之范围,几与人类之文化活动之范围相等。”[1](P67)接着他又把这广义分为四类,而最高之学问实为须对宇宙人生之真实之觉悟,亦须真正的身体力行,而是知行合一者”[1](P68),而能成就自己人格以安身立命之圣贤学问。而狭义之学问,即以语言文字来表达我们内心之所觉之学”[1](P69),所谓文学、科学、历史、哲学四种,以语言文字符号表达宇宙人生。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学问,学问之阶段和成就都是宇宙社会人生之大道由隐到显的过程。基于此,他对学问之道做了六个阶段的划分。

  一是,相信他人的话,这是学问的起步。此他人,泛指父母、朋友、师长,或者是古今所佩服的人。器之大,在其能容物,人心之大,首先表现于其能信与愿信之量。”[1](P28)按照这些话去思考,去认识,立开端。

  二是人之自己的思想之开始,是他人之话,书中所言,亦疑自己之意见思想,恐怕不对。而对相异相反相矛盾之思想,求抉择,求会通。”[1](P28)我们必须经过此种种疑问,方能使个人之学问有所进步,而在学问中,愈能大疑者,而感大烦闷者,愈是大器之”[1](P29)学问亦要在对相异相反相矛盾之思想的怀疑和反思中,抉择、会通。

  三是开悟在可疑的一切之外,发现不可疑的某物或某事或某一道理;由此而发现不可疑的某些物,某些事,某些道理。”[1](P29)这不可疑的事物和道理,即可作为真理在学问之路上前行,这不可疑处在心中自觉、自然的环绕,生长、开展,而可称为有心得人在学问中,有心得时,便会自觉以求有所心得,为学问之目的。于一切他人的话,一切的书的文字中之一切思想,都要反求诸自己的心,而看其是否真安放得进去。”[1](P30)学问实际就是这样的自觉的过程,自觉有所得,而使文字中一切之思想在心中涵泳,反求己心,使所坚定之学问在心中放得下。由此,个人才是自己思想的主宰,自觉上天下地,唯我独尊”[1](P30)开悟也可以说就是成就自我的过程,也以此造大我。

  四是乐道,这里实际是讲境界,真理之世界是坦荡乾坤,故可乐。真理之世界悠久而恒在,故可乐。乐真理之世界即乐道,乐道即学问之第四阶段。”[1](P31)“由一点一滴的心得,连系成线,成蛛网,成面,成体。”[1](P30)人心及所思想之内容得以扩大展开,同亦可涵容异,错误与正确之思想,都可以在重组中重新化为真理。我们所感知真理之世界,坦荡乾坤悠久而恒在,错误皆如浮云,所谓乐即为学问之一境界。

  五是知言知真者之所以真之各方面理由,而又知错者之所以错,与如何使错者反于真,由此而后人能教人,能答人之疑问,能随机说法与自由讲学。”[1](P31)“知言就是要认识真理与错误,并明白其之所以为真误之道理,进而做教育之事业,在育人实践中通达学问之道。

  六是觉无知,这是学问的最后阶段。一方面,在育人实践中,明白学问之无限;另一方面,学问之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无知之知,牧羊人此时自己亦化为一只羊。圣人最后亦与初学步的小孩一样,而只有朴实的信心。即相信大家翻过畸岖的小路,终会走上罗马大路。”[1](P33)君毅所说的学问之最高阶段也就是这种无知无识,而学问之道亦是一根本大道。

  三、学问之方法与青年之方向

  君毅谈论学问之方法,以学问方法先还是后于学问本身入手,其更倾向于学问之方法论后于学问本身,人必须先有不自觉的自然应用的一些学问方法,与学问同时有;然后乃能由反省而自觉其所取之方法,以成对学问方法之讨论。”[1](P60)所谓学问中的道和真理也是从人的心灵精神活动中走出来的,是人心灵精神活动的痕迹。人造学问用思想时,人一面有种种之心灵精神之活动,即一面发现道或真理。”[1](P61) “人之主观的心灵精神活动,要客观化于道或真理中,而道或真理,即同时主观化于人之心灵精神之活动中。” [1](P61)由此,学问之方法必要在个人之心灵精神活动中反复体验道或真理。

  讲学问方法,要有这样一个步骤,即我们要先对学问发生兴趣,进而去研究各种学问中的各种问题和具体内容,在学问思考中使得我们本心与真理达到某种自觉的融会。我们可以于人类既有学问之后,反省其先不自觉的自然用的方法,而自觉的提出之。”[1](P63)在自觉发现学问方法的同时,启发他人自觉此方法。同时,也把学问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学问的境界亦是对人生的境界。所谓的学问方法不过是为了道或真理与心灵精神活动在现实中的合理融合,而亦要在反复不断的实践中得以确立。

  君毅在其所著的书中,反复倡言要拓展我们内部之精神空间,不断开拓自己之精神的空间,以时时涵摄此情志所及之人物与世界,于自己之内部,而为我们之思想知识学问不断的进步备具其真实的可能条件。”[1](P48)这也可以说是学问之方法的一种至高境界的探求。我们要扩大我们德性之度量,使吾人之情志,恒遍运于所接之事物与世界,而后能随处运用思想,获得知识,以成就学问。”[1](P46)此处所讲的,也可以说是让我们的心灵与世间事物有某种亲和感,时时刻刻拓展我们内部的空间。如果说我们的心灵总是被自己之习惯与过去的经验所封闭,那么我们也不会对世间的任何事物有真正的惊奇之感,更谈不上去做创造性的研究。

  君毅也把青年人对学问所当认识的地方,做了细致而深入的阐释,给青年人指出了一条相对明确的方向。学问当感有所得之乐,这是我们对学问的认识达到某种程度上才讲得的。而青年做学问最关紧要的事情,君毅把其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人要先入学问之门,这就要相信一切不过如此任何学问,远望皆如一邱一壑;近观则皆成泰山沧海”[1](P35),有此感而后方入得学问之门。第二,入学问之内,须选择师友或私淑古今的学者,以之为模范;或选择某一门学问之著作,加以研读,由此以带我到学问之路上去”[1](P36)。第三,在入学问之内时,需感到所得之乐,而后学问之路生,如陶渊明的桃花源中先是从小口入,复行数十步,则豁然开朗,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1](P37)。第四,言学问之生机,在去探求更高、更远、更深之问题与义理之一念”[1](P37),即极深、登高、知远,而后学问方能大。这是人在感有所得之乐之后,安于学问世界之中,安于所得之义理、已有之学问,而自限其中……学问愈进,而此自限之趋向日强……随时可使我们之学问停止而死。”[1](P37)为了保持学问的生机,必要孤行独往,把学问推向极深、登高、知远。第五,孤行独往易造成人我壁垒,为了成就学问的永生,必要使得其运行人间。这就是把极深、登高、知远与浅、低、近结合起来,由高至低,由深至浅,由远至近,由大至小。以近喻远,以浅喻深,以低喻高,以小见大。”[1](P39) 先要孤行独往,造就极深、登高、知远,接下来就要把所认定之学问运行于人间,使自己感学问之所得造福于。青年是做学问之紧要关头,而对青年来说做学问之生死关即在孤行独往,而由此才能使得学问在个人之生命中保持生机。

  他在给青年的建议中这样讲到:青年朋友们治学问,用思想,都要向难处去,深处去,高处去,远处去,大处去。先看分量重,而不大看得懂的书,先想不易想得通的问题,以及先求把握不能把握的义理。这也是青年求学当借鉴的。而对学问之更高层次来说,我们要在自觉中实践会通之道,成己成人,在人、我和宇宙中贯通。

  注释:

  [1]君毅.青年与学问[M].台北:三民书局.1974

  [2]何仁.君毅先生论读书和学问之道[J].宜宾学院学报.2004.5

  参考文献:

  [1]君毅.人生三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樊志辉,王德茜.本心与道德自我——君毅中心观念的确立及限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