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网站首页 |公法新闻 | 公法专题 | 公法评论 | 公法时评 | 公法史论 | 西语资源

公法时评 | 公法文献 | 资料下载 | 西语资源 | 公法书目 | 学人文集 | 公法论坛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您现在的位置 : 主页 > 公法评论 > 文章正文
栾轶玫:新媒体与中国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
来源: 作者: 时间:2010-05-05 点击: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网络传播》供稿
来源日期:2010-4-2


    一个国家在构筑其国家形象,向国际社会传播其价值理念及文化输出时,传播手段与传播环境与以前有很大不同,新媒体成为建构与传播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平台与全新渠道。

  在全球语境下,中国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面临三个“争夺”: 首先,争夺概念的重新定义及故事的全新叙述,对于一些涉及当代人类的基本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人权、法制等基本概念上,中国需要争夺概念定义权; 其次,要争夺全球传播新平台,这一传播新平台与以往不一样,是在一种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型平台; 第三,要争夺国家形象的生产与消费能力。

  当下,中国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需要我们能够给出对主要概念的定义权与话语权; 能够设置全球流行议程并且掌握讲故事的能力; 能够增加多渠道、多介质、多样貌传播和设置议程的传播能力; 能够增强对“目标对象”运营的能力; 能够建构与输出具有亲和国家形象的能力。

  新媒体创造了新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与先前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在于更有利于实现双向沟通,传统的软实力传播大体上都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的,这些媒体与新媒体的天然“双向性”相比,不能最大程度上体现“沟通与反馈”的第一时间性及多元性。特别是以Web2.0为代表的互联网“自动分流效应”和“多节点无中心的自发传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双向沟通,可以更好地传达我方价值观与我方立场。

  Web2.0 的工具性深深地嵌入国家软实力建构的全过程,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维基百科” 参与到定义权中去,给出我们关于一些基本概念中方定义,并将之传播出去获得更广泛的认可,比方说“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等,借助“维基百科”这种众人写作的模式,观点与定义得以重新组合修正,建构我方定义框架,从而校正西方对上述概念定义的主导权。同时也可以通过“博客”这种形态,以私人面貌实现组织化发言,将政策、政治主张用更为“柔和”与“私人化”的面目呈现,这样较易争取对象方的喜欢与信任。

  形象权力

  中国软实力建构与传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争夺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另一个是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以Web2.0 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各类媒介形式的聚合体,是融视、听、写、触于一体的融媒体。这种性质使得经由这一平台所传播的信息及其负载的形象更加生动,能够给人以强大的感官刺激,这种感官刺激对于塑造形象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新媒体传播平台非常有利于“ 形象碎片” 的“ 多节点扩散”。Web2.0 的每一个用户都是和周围节点相联系的独立节点,而每一个节点同时既是受者,又是传者。每一个节点在接收到信息后,都将信息传送到周围的节点,形成信息的散射,收到信息的节点也将信息传送到周围的节点。这种“多节点扩散”的传播模式打破了先前“铁板一块”的形象传输模式,每一个接受者都是形象碎片与意义的生产者与传递者,他们因为参与到整个形象的建构过程中而对这一“国家形象”有着天然的友好与接纳感。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在内容上容易获得目的用户的“亲近性”,在覆盖上能够形成“最广泛的覆盖”,从而使得形象权力不但从质还是量上都能获得增强。

  软实力传播的效度与粘度

  与硬实力不同,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在情感上与对象国产生联系,让之民众对我设议程及我方形象产生认同感。情感联动,是软实力建构的一个重要指标。

  新媒体在以下几方面较之传统的传播手段而言,天然地具有这种“情感联动”的能力。

  首先,Web2.0 提供了各种传播技术,这种多元的传播技术整合带来的不仅是接触点的细分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使内容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而这种传播的全程又都是“用户参与”的,因此,用户会对其上的内容有一种“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情感。

  其次,新媒体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实际的中心隐藏在幕后,也就是说相关信息通过“多节点传播”扩散到每个节点。而节点与节点之间又是直接传播,这一个个传播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沟通。每一级的节点传播之后就会形成一定的沟通,软实力建构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工作——“沟通工作”在新媒体平台上被分散到了每一个节点,每一节点的沟通都有助于理解与认同的形成,这种“多节点沟通”在节点与节点之间,人与人之间搭建起了“情感之桥”,很好地增强了软实力传播的效度与粘度。

  第三,Web2.0 提供的各种传播技术,能使每一次接触产生的多重意义和多样态内容在感官和心理上形成“共振效应”,从而实现传播意义的最大化和与影响力的持久性,这种“立体化”的排兵布阵,在方方面面提示并刺激着用户,通过一系列内容的传播,以及表达的实现,增进我方与对象方之间的情感互动。

  新媒体建构与传播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包括政府资源和非政府资源两种,政府资源首先是政治理念、核心价值观,再就是政策。软实力建构与传播过程中还需要发挥“非政府声音”的作用,比如利于私人化的面目出现的媒体声音,以及NGO等非政府组织来传达我们的政治主张与价值观念。涉及到方法论层面主要包括:确定具有全球流行标准的输出主题: 对于全人类有影响的宏大命题往往具有全球性的流行可能,比如说气候问题、恐怖主义、粮食问题、水资源等等一系列的命题,我方在建构软实力时要找到与之契合的“作点”,来设置并主导议程,环保问题往往是一个能直达对象国民众心灵的命题,比如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实际上也是中国输出国家形象与政治主张的一次可利用的重要机会。

  提供信息碎片与观点模具: 确定输出主题后,面对海量信息要进行切片化处理,从而适合Web2.0 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宏大叙事被碎片化的微叙事所取代,要想取得高效度的传播效果,一方面需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碎片”,一方面需要提供“观点模具”,让我方立场以观点模具的形态出现,使得对方在接受我方观念时始终认为是由自己对信息的“自由拼接”而成型的,不会因被灌输而产生心里抵触。

  传统的软实力传播总是一种高高

  在上的感觉,以此获得传播的中心地位和中心效应。然而一个中心聚集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度的,“不做中心”正是通过隐藏自己的中心角色,去控制那些在互联网上的强大节点,实现受众心理上的平衡。在Web2.0 的新媒体环境下,这种“中心地位”与“中心效应”的获得是以一种“不做中心”与“影响中心”的手段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通过对处在Wen2.0 这一平台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 意见领袖) 进行运营,通过影响这些“中心们”从而取得“中心效应”与“中心地位”。

  在Web2.0 情境下的各种媒介渠道上保持持续更新: 比如在flikr、twitter、blog、SNS 等一系列新型媒介渠道上保持更新并持续更新,对于传播的连续性及“多触点”非常重要。

  对传播的方向时时监控并辅以一定的引导监督: 在整个传播过程中要时时监控传播方向,并不断地提供新的信息碎片,及时调整观点模具,对整个传播的走向施加影响。

  以Web2.0 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因其具有的受传一体化、去中心化、多节点情感互动等众多特点,使得它成为现阶段公共外交的一个全新平台,用好新媒体这一平台,有利于中国建构与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主张,有助于增进我方与对象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为中国赢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并获得更高的国际声誉与国际地位。 

本文链接:栾轶玫:新媒体与中国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请在此发表评论
公法评论网作为公法学术性网站,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互动讨论,但请勿发表无聊、谩骂、攻击、侮辱性言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阅读排行
·汪东兴交代田家英死亡真相
· Jeffrey-Infinity :如何读懂讣告和悼词里的
·李劼;历史重演可能:东汉末年或清末民初
·高华:蒋介石为何在大陆失败
·安德鲁·拉利波特等: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挑战
·反思稳定压倒一切——孙立平访谈录
·刘小枫:“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共和国战争史的政治哲学解读
·文贝:《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伤害最大的是中央文献研究室
·王俊秀:江平先生与“八/九”一代
·杨尚昆1986年谈张闻天与毛泽东
相关文章
·李泽厚:关于中国现代诸作家
·微软(中国)CTO韦青解读《深度学习》
·季卫东:漫山红叶梦法治
·专访余英时:中国现代学术“典范”的建立
·吕恒君: 金庸的江湖: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迷梦
·刘晨 马想斌:微信正不断固化着社会阶层
·许成钢:逃出“制度陷阱”
·吕雨辰:“清凉境界”中的高层权斗 —《笑傲江湖》读/听后感之
·丁道师:虚构的金庸武侠小说 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陈墨谈金庸:为什么说江湖内外,金庸都是个传奇?
公法评论网建于2000年5月26日。本网使用资料基于学术研究之目的,如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范亚峰信箱:gongfa2012@gmail.com.欢迎投稿,欢迎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00 - 2012 公法评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两足行遍天地路,一肩担尽古今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砥砺意志,澡雪精神。